嘴賄經濟還能撐多久?

空洞喧嘩的迴音室
我過去相信,只要放大足夠多聲音,真理自然會浮現。如今才明白,那是錯的。
過去一年,我追蹤了數十個在Kaito、InfoFi等平台發行的專案——全都在靠獎勵驅動內容追求「病毒式增長」。但沒人說的是:大多數所謂『活躍用戶』,在領完免費代幣後便消失無蹤。
數據不會撒謊。Loudio第一階段轉換率僅1.5%,而Google廣告平均為4.3%。這不是效率問題,而是系統性失敗。
真正被賣的是什麼?
我們把噪音當成動能。
當一個專案花費每月1萬美金請影響者喊『快去看我們的迷因幣』,他們買的是什麼?注意力?信譽?不——買的是短暫曝光,像在暴風雨中點燃煙火。
有位創辦人坦白說:『我們不在乎人們喜不喜歡我們——只希望他們在談論。』這不是行銷,這是情感勒索。
但要釐清:獎勵本身並非惡毒。問題出在當獎勵取代了實質內容時,系統就崩解了。
問題不在工具,在於訊號
把你的專案想像成樂器,行銷就是擴音器。如果樂器走音(產品不好),就算喇叭再大也救不了。 如@leonabboud所言:『再大的音量也掩蓋不了糟糕的音樂。』
太多團隊把Kaito或Clout Pro當作破爛吉他上的麥克風。他們買關注卻忽視根本:實用性、敘事清晰度與團隊誠信。
然而……也有人開始改變方向。Kaito最近更新演算法,優先考量品質而非數量。無內容價值的文章即使提到獎勵或排名,也無法獲得 traction —— 這不是巧合,而是認知到真正的病毒式傳播來自意義而非金錢。
轉向以轉換為導向的平台
今日的成功者不再是提供最大獎池的一方;而是那些將激勵機制與真實行為對齊的人:雙邊忠誠、長期參與;決策基於信念而非 bounty 追逐。
Virtuals便是例子:近35%的Genesis參與者在次級市場加碼購買代幣——顯示背後不只是交易貪婪的情感驅動。
同樣地,Kaito現在追蹤TGE後留存率及代理帳戶產生的手續費——這些指標遠比粉絲數或每則貼文按讚數更有意義。
NeonSage732
熱門評論 (1)

Mouth-Rugging? More Like Mouth-Deceiving
I’ve seen more fake engagement than my ex’s promises.
Loudio’s 1.5% conversion rate? That’s not marketing—that’s emotional spam.
We’re paying influencers to scream ‘check this memecoin!’ like it’s a hostage situation.
And yet… some platforms are finally waking up. Kaito now kills low-effort posts—no insight = no traction. Even better: Virtuals has 35% of users buying more post-Genesis. That’s not greed—that’s belief.
So here’s the real question: Are you building an empire… or just staging a flash mob?
You tell me—what’s your favorite ‘viral’ project that actually did something? Comment below! 🔥